Users Guide
Table Of Contents
-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版 使用者指南
-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簡介
- Windows SMM 安全性風險降低表格 (WSMT) 相容性
-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適用的標準及通訊協定
- 使用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的使用案例
- 使用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 使用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在本機管理 Dell 用戶端系統
- 使用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遠端管理 Dell 用戶端系統
-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常見問題集
- 使用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的故障排除步驟
- 第三方授權
- 其他您可能需要的文件
- 與 Dell 公司聯絡
使用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
若要檢視 Dell Command | Monitor 所提供的資訊,請存取:
● root\dcim\sysman (standard)
Dell Command | Monitor 透過這些命名空間中的類別提供資訊。
如需這些類別的更多資訊,請參閱位於 dell.com/dellclientcommandsuitemanuals 的《Dell Command | Monitor 參考指南》。
如需這些類別的更多資訊,請參閱《Dell Command | Monitor 參考指南》。
主題:
• 輪詢間隔設定
• RAID 狀態報告
• 監控 Dell 用戶端系統
• Linux 適用的 Dell Command | Monitor 應用程式記錄
• 偵測進階格式磁碟機
• 開機組態
• 變更系統設定
輪詢間隔設定
您可以使用 Dell Command | Monitor 更改以下輪詢間隔,例如風扇探查、溫度探查、電壓探查、電流探查、磁碟容量增加/減少、記
憶體大小增加/減少和處理器數量增加/減少。
● 針對 Windows,dcsbdy32.ini 或 dcsbdy64.ini 檔案位於 <Dell Command | Monitor installed
location>\omsa\ini。
● 針對 Linux,AlertPollingSettings.ini 檔案位於 /opt/dell/dcm/conf。
註: INI 檔中的數字是 23 的倍數。磁碟容量和自我監控、分析與報告技術 (SMART) 警示的預設輪詢間隔為 626 秒 (實際時間 =
626 X 23 秒,即大約 3 個小時)。
RAID 狀態報告
Dell Command | Monitor 透過硬體和驅動程式支援為用戶端系統啟用 RAID 組態資訊並監控 RAID 功能。您可以使用 RAID 類別取得關
於 RAID 層級、驅動程式資訊、控制器組態和控制器狀態的詳細資訊。在 RAID 組態啟用後,您會收到效能降低或磁碟機及控制器故
障的警示。
註: RAID 狀態報告僅支援使用 Common Storage Management Interface (CSMI) 版本 0.81 相容驅動程式的 RAID 控制器。OMCI 8.1
及更新版本僅支援在 Intel 晶片上的 RAID 控制器使用監控功能,而 OMCI 8.2 及更新版本支援在 Intel 晶片上的 RAID 控制器使用
警示功能。
監控 Dell 用戶端系統
● Windows 適用的 Dell Command | Monitor 支援簡易網路管理通訊協定 (SNMP) 以監控和管理用戶端系統,例如筆記型電腦、桌上
型電腦和工作站。Dell Command | Monitor 和伺服器管理員之間會共用管理資訊庫 (MIB) 檔案。Windows 適用的 Dell Command |
Monitor 從版本 9.0 已經過修改,採用用戶端特定的 OID (10909),使得主控台可識別用戶端系統。
如需 SNMP 的更多資訊,請參閱《Dell Command | Monitor SNMP 參考指南》,網址為 dell.com/dellclientcommandsuitemanuals。
如需 SNMP 的更多資訊,請參閱《Dell Command | Monitor SNMP 參考指南》。
● Linux 適用的 Dell Command | Monitor 支援使用 WinRM 和 WSMan 命令進行監控。
5
12 使用 Dell Command | Monitor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