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l Command | Configure 4.
註、警示與警告 註: 「註」表示可以幫助您更有效地使用產品的重要資訊。 警示: 「警示」表示有可能會損壞硬體或導致資料遺失,並告訴您如何避免發生此類問題。 警告: 「警告」表示有可能會導致財產損失、人身傷害甚至死亡。 © 2009 - 2017 Dell Inc. 著作權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版權所有,翻印必究。Dell、EMC 與其他商標均為 Dell Inc.
目錄 1 簡介.................................................................................................................................5 本版本新功能.................................................................................................................................................................... 5 其他您可能需要的文件..................................................................................................................................................... 5 從 Dell EMC 支援網站存取文件....................
提供有關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的意見反應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19 4 故障排除....................................................................................................................... 20 執行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時顯示錯誤訊息............................................................................................................20 在 32 位元與 64 位元 Windows 支援系統上執行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
1 簡介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是專為商務用戶端系統提供組態功能的套裝軟體。您可以使用圖形使用者介面 (GUI) 或命令列介面 (CLI) 組態用戶端系統。 如需 CLI 的更多資訊,請參閱《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命令列介面參考指南》,網址為:Dell.com/ DellClientCommandSuiteManuals。Dell Command | Configure 支援下列 Windows 和 Linux 作業系統:Windows 7、Windows 8、 Windows 8.1 和 Windows 10、Windows 預先安裝環境 (Windows PE)、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7、 Ubuntu Desktop 16.04 和 Ubuntu Core 16。 註: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就是之前的 Dell 用戶端組態工具組 (CCTK)。2.2.
• Dell EMC OpenManage 文件 — Dell.com/OpenManageManuals • Dell EMC 遠端企業系統管理文件 — Dell.com/esmmanuals • IDRAC 和 Dell EMC Lifecycle Controller 文件 — Dell.com/idracmanuals • Dell EMC OpenManage Connections 企業系統管理文件 — Dell.com/OMConnectionsEnterpriseSystemsManagement • Dell EMC 服務性工具文件 — Dell.com/ServiceabilityTools • a. 前往 Dell.com/Support/Home。 b. 按一下從所有產品選擇。 c. 從所有產品區段中,按一下軟體和安全性,然後按一下以下所需的連結: – 企業系統管理 – 遠端企業系統管理 – 服務性工具 – Dell 用戶端命令套件 – Connections 用戶端系統管理 d.
2 Windows SMM 安全性風險降低表格 (WSMT) 相容 性 Windows (SMM) 安全性風險降低表格包含有關專為 Windows 作業系統建立之 ACPI 表格的資訊,支援 Windows 虛擬化安全性 (VBS) 功能。Dell Command | Configure 與 WSMT 相容。這是用來設定具有支援 WSMT 的 BIOS 之 Dell 用戶端系統上的平台功 能。 以下是因為 WSMT 相容性的運作方式變更: • 具有支援 WMI/ACPI 相容版本 BIOS 的 Dell 用戶端平台上會提供設定功能。如需有關平台清單的更多資訊,請參閱支援的 平台。 • 當系統有不相容的 BIOS 時,會提供下列有限的功能。 –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GUI 可用來檢視所有組態功能。 –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可產生適用於多平台套件的 SCE。 –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可使用已設定的值產生報告。 –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可開啟已儲存的套件。 當系統有不相容的 BIOS 時,您可能會
3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GUI) 會顯示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支援的所有 BIOS 組態。您可以使用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GUI 執行下列工作: • 建立用戶端系統的 BIOS 組態。如需更多資訊,請參閱 使用 GUI 建立 BIOS 套件。 • 根據主機系統的 BIOS 組態來驗證 BIOS 組態。如需更多資訊,請參閱 BIOS 選項驗證。 • 以組態檔案 (INI 或 CCTK)、自行解壓縮的可執行檔 (SCE)、shell 指令碼或報告的方式,匯出自訂的 BIOS 組態。如需更多 資訊,請參閱匯出 BIOS 組態。 註: 若要使用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命令列介面 (CLI) 套用組態,請執行必要的檔案 (INI 或 CCTK 或 SCE)。 註: 此系統沒有 WMI-ACPI 相容的 BIOS,因此僅能使用有限的功能。請使用相容的版本更新 BIOS
存取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GUI 註: 只有執行 Windows 作業系統的系統才能支援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GUI。 若要存取 GUI,請按一下開始 → 所有程式 → Dell →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精靈,或按兩下桌面上的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精靈。 使用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GUI) 建立 BIOS 套件 使用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GUI,您可以建立 BIOS 軟體包,其包含可套用至目標用戶端系統的有效設定。 若要建立 BIOS 套件: 1.
表 2.
註: 若要以純文字顯示密碼,請選取顯示密碼。如果選取顯示密碼,那麼確認密碼文字方塊不會顯示。在密碼文字方 塊輸入密碼。 註: 設定和系統密碼至少必須包含四個字元。 2. 在確認密碼文字方塊輸入相同密碼,確認密碼。 3. 按一下提交。 4. 若要套用修改,以 .ini 或 .exe 格式匯出組態。請參閱匯出 BIOS 組態。 如果兩者相符,確認密碼文字方塊旁會顯示綠色勾號,否則會顯示紅色 X 標記。 使用現有密碼清除設定、系統和硬碟的密碼 您可以使用現有密碼來清除設定、系統和硬碟的密碼。 註: 若不知道現有密碼,就無法清除密碼。 若要清除密碼: 1. 在編輯模式中,按一下所需選項的待設定值文字方塊。 對應的密碼畫面隨即顯示。 註: 若要以純文字顯示密碼,請選取 Show Password (顯示密碼)。若您選取 Show Password (顯示密碼),則不會顯 示 Confirm Password (確認密碼) 文字方塊。 2. 在密碼文字方塊輸入空格。 3. 在確認密碼文字方塊輸入空格,確認密碼。 如果兩者相符,確認密碼文字方塊旁會顯示綠色勾號,否則會顯示紅色 X 標記。 4.
• 選取的日子 — 選擇目標系統必須在哪幾天自動開啟。 5. 按一下 OK (確定)。 6. 若要套用修改,以 .ini 或 .exe 格式匯出組態。請參閱匯出 BIOS 組態。 設定開機順序選項 您可以從開機管理類別,用開機順序選項設定用戶端系統的開機順序。您可以新增、移除、啟用、停用或變更舊版和整合可延 伸韌體介面 (UEFI) 開機項目的開機順序。 若要設定開機順序: 1. 按一下所需的選項: • 建立多平台套件 • 建立本機系統套件 • 開啟儲存套件 註: 若要開啟儲存套件,按一下開啟儲存套件、瀏覽至檔案位置,然後按一下開啟。 2. 按一下編輯或連按兩下選項。 3. 在開機順序選項列中,在待設定值欄按一下檢視/變更。 開機順序畫面隨即顯示,說明目前的開機順序類型和開機順序選項。如需更多資訊,請參閱設定開機順序。 • 若要建立多平台套件,您可以新增裝置。 註: 多平台套件僅支援傳統開機順序。 • 若要建立本機系統套件及開啟儲存套件,您可以新增裝置並編輯現有的開機順序 (如果有)。 註: 使用開機順序畫面底部的箭號按鈕,變更裝置的開機順序。 4.
選項 說明 註: 如果開機順序畫面處於編輯模式,即可檢視此選項。 將新裝置增加至開機順序 若要將新裝置增加至開機順序: 1. 在開機順序畫面按一下新增裝置。 2. 從裝置類型下拉式清單選取裝置。 簡短格式、說明和狀態欄位會自動填入。根據預設,裝置的狀態為開啟。 3. 從裝置例項下拉式清單,為裝置選取例項。 4.
6. 若要套用修改,以 .ini 或 .exe 格式匯出組態。請參閱匯出 BIOS 組態。 設定進階電池充電組態選項 您可以從電源與效能管理類別,用進階電池充電組態選項設定進階電池充電模式。在非工作期間,進階電池充電模式會使用標 準充電演算法和其他方式,盡量提高電池效能狀況。工作期間會使用 ExpressCharge,加速電池充電速度。您可以設定電池必 須在哪幾天及哪幾個工作期間充電。若要啟用進階電池充電,請提供充電的天數、開始時間和持續時間 (最佳用量期間)。 若要設定進階電池充電選項: 1. 按一下所需的選項: • 建立多平台套件 • 建立本機系統套件 • 開啟儲存套件 註: 若要開啟儲存套件,按一下開啟儲存套件、瀏覽至檔案位置,然後按一下開啟。 2. 按一下編輯或連按兩下選項。 3. 在進階電池充電組態選項列中,在待設定值欄按一下檢視/變更。 進階電池設定畫面隨即顯示。 4. 啟用進階電池充電。 註: 如果已在 BIOS 設定畫面啟用進階電池充電模式,預設將已選取啟用進階電池充電。 5.
7. 從僅以交流電供電方式作業下拉式清單中,選取希望系統僅以交流電供電方式作業的時間。 8. 從恢復正常電源/充電下拉式清單中,選取系統開始使用交流電電源並為電池充電的時間。 註: 系統會調整下拉式清單中的值以滿足下列條件: • 僅以電池供電方式作業時間應短於或等於為僅以交流電供電方式作業指定的時間。 • 僅以電池供電方式作業時間和僅以交流電供電方式作業時間應短於或長於恢復正常電源/充電時間。 9. 按一下 OK (確定)。 註: 選取將這些設定套用至其他天核取方塊,將相同設定套用到一週的每一天。 10. 若要套用修改,以 .ini 或 .exe 格式匯出組態。請參閱匯出 BIOS 組態。 設定鍵盤背光顏色選項 您可以從系統組態類別,用鍵盤背光顏色選項設定 Dell Latitude rugged Extreme 系統的鍵盤背光顏色。您可以啟用支援的顏 色、設定作用中的顏色及設定自訂顏色 1 和自訂顏色 2。 若要設定鍵盤背光顏色: 1.
設定非重大閾值 註: 您只能設定電壓、電流、散熱和溫度探針的重大和非重大閾值上限。 若要設定溫度探針的非重大閾值: 1. 按一下所需的選項: • 建立多平台套件 • 建立本機系統套件 • 開啟儲存套件 註: 若要開啟儲存套件,按一下開啟儲存套件、瀏覽至檔案位置,然後按一下開啟。 2. 按一下編輯或連按兩下選項。 3. 在 advsm 選項列中,在待設定值欄按一下檢視/變更。 進階系統管理畫面隨即顯示。 註: • 如果要設定建立本機系統套件的非重大閾值,顯示的欄如下:說明、類型、索引、位置, 下限、上限、重大閾值 上限、非重大閾值上限和刪除。系統會顯示可用探針的詳細資料。您無法編輯列出探針的類型和索引欄位。 4. • 如果要設定建立多平台系統套件的非重大閾值,顯示的欄如下:類型、索引、非重大閾值上限和刪除。系統不會 顯示探針的任何值。您必須為每個選定的探針設定索引與非重大閾值上限欄位的值。視系統執行的探針實例數設 定索引值。非重大閾值上限的值必須在重大閾值上限範圍內。 若要為新探針設定非重大閾值,按一下新增探針,然後在所需欄位中輸入值。 5.
註: 即使是在驗證本機系統套件後,您也可以在主機系統設定支援的選項。 匯出 BIOS 組態 您可以匯出自訂組態,在目標用戶端系統套用相同的設定。支援與不支援的選項都可以匯出。不指定任何值也可以匯出若干選 項 (資產和 propowntag)。 若要匯出選項: 選取該選項的套用設定核取方塊,然後以下列任一格式匯出: • 自封式執行檔 — 按一下 EXPORT.EXE,以 SCE (EXE 檔案) 匯出組態設定。如需更多資訊,請參閱設定、系統或硬碟 機密碼畫面。 • 報告 — 按一下報告,以唯讀 HTML 檔案的方式匯出組態設定。 • 組態檔案 — 按一下匯出組態,以 CCTK 或 INI 檔案的方式匯出組態設定。 註: 若要在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GUI) 顯示及設定選項,連按兩下 CCTK 檔案。 • Shell 指令碼 — 產生 shell 指令碼的位置就是匯出 SCE 檔案的位置,包含與 SCE 檔案相同的組態。shell 指令碼用於設 定執行 Linux 作業系統的系統。 匯出 SCE (.EXE) 檔案 請執行下列步驟,匯出 BIOS 組態: 1. 按一下 EXPORT.EXE 選項,以 .
6. 按一下確定。 註: 可使用多系統套件在非 WMI-ACPI 系統上產生 SCE。 以不含設定值的方式匯出組態 若要匯出資產和 propowntag,但不對值指定變更: 選取對應選項的套用設定核取方塊,然後匯出。 目標系統組態 您可以套用匯出的 INI、CCTK、SCE 與 shell 指令碼檔案,設定目標用戶端系統。 相關連結: • 套用 INI 或 CCTK 檔案 • 在 Linux 系統套用 shell 指令碼 • 套用 SCE 檔案 套用 INI 或 CCTK 檔案 套用 INI 檔案或 CCTK 檔案的先決條件如下: • 管理員權限 • 已在用戶端系統安裝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若要套用 INI 檔案或 CCTK 檔案,請執行 cctk -i . 註: 如果是執行 Ubuntu Core 的作業系統,請將檔案複製在 var/snap/dcc/current,然後執行 dcc.cctk -i /var/snap/dcc/ current/.ini 在 Linux 套用 Shell 指令碼 1.
註: 若要在所需位置產生記錄檔,請指定記錄檔的位置。例如 SCE.exe /l="\log.txt".。 • 從唯讀位置在目標系統套用 SCE 時會提供 /nolog 這個選項,避免產生記錄檔。例如,SCE.exe /nolog。/nolog 選項有 助於 SCE 順利執行,並發出未建立記錄檔的通知,因為 SCE 位於唯讀位置。 • 如果不提供 /nolog,從唯讀位置執行 SCE,那麼 SCE 無法執行。 • 若要在 Windows PE 套用 SCE,請使用 /e 選項,從執行 Window 作業系統的系統解壓縮 SCE。例如 SCE.exe/ e=.。 • 如果已在目標系統完成設定或系統密碼的設定,那麼匯出 SCE 時,如果沒有在設定、系統或硬碟機密碼畫面提供相同的密 碼,那麼就無法連按兩下,在目標系統套用 SCE。然而,從命令提示套用 SCE 時,您可以提供目標系統的設定或系統密 碼。 註: 提供設定密碼的範例:C:\Windows\Command Configure\SCE>"" --valsetu
4 故障排除 執行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時顯示錯誤訊息 若您收到此錯誤訊息, Required BIOS interface not found or HAPI load error. 則請解除安裝並重新安裝硬 體應用程式設計介面 (HAPI) 在 32 位元與 64 位元 Windows 支援系統上執行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請根據系統架構,確定您執行的是 cctk.exe。如果是在 32 位元支援系統上執行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請瀏覽至安裝目錄 中的 x86 目錄,然後執行 Dell Command | Configure 命令。如果是在 64 位元支援系統上執行 cctk.
2. 若未啟用,請啟用 TPM。輸入以下命令: cctk --tpm=on 3. 重新開機系統。 4. 若要啟動 TPM,請輸入下列命令: cctk --tpmactivation=activate --valsetuppwd= 5. 以不中斷的方式重新開機系統直到載入作業系統。 6. 若要檢查 TPM 的狀態,請輸入: cctk --tpmactivation 狀態會顯示啟動。 SCE 無法在 Windows 預先安裝環境 (Windows PE) 執行 在 GUI 用匯出選項產生的 SCE,無法在 Windows PE 上執行。若要在執行 Windows PE 作業系統的目標系統用 SCE 設定 BIOS: 1. 在執行 Windows 作業系統的系統上,用下列命令將 SCE 的內容解壓縮到資料夾: Sce.exe /e= 註: 如需使用命令的更多資訊,請使用 /h 參數。 2. 將解壓縮內容複製到系統上可存取的位置。 3.